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书院学子每日生活基本都很重复,讲学堂、饭堂、藏书楼,三点一线日复一日的苦读。
李承平每月除了去藏书楼最开心外,便是见到陈运。
每月旬休是两人分钱的日子,药材生意算是渐渐步入正轨。
乾朝对读书人颇为尊重,考上秀才,朝廷有专款供养,称之为食廪。
《大乾·食货志九》明确记载,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
所以秀才凭借着朝廷供给,即便是不出去谋营生,也能供养两三人生活,只不过这所谓的生活,不过仅仅是聊以度日。
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又没有其他技能,要想谋个职业,没有那么容易。
何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便是源于此,穷秀才的说法,同样因此而起。
就算李承平考过院试,成了秀才,养活一大家子仍然很困难。
至于秀才获得的免税田地就更不用说,秀才得到的土地不仅少,而且土地质量也不高,即便辛苦耕种,还是满足不了秀才一家所需。
举人倒是社会地位更高,特权更大,可它同样不好考呀!
穷秀才,富举人,从来不是一个戏称,完全是身份跃迁的印证。
在未能考取举人之前,李承平不得不为自己的科考之路做个打算。
少年童生的身份说出去好听,却不可能得到实际收益。
李承平大可收受士绅豪族的资助,但那是有前提的。
其一便是能够一往直前,在而立之年前最低得中举人。
若是考不中,呵呵,看看别人送给你的东西会不会要回去,临走时还要吐口唾沫,在你身上踩两脚
其二便是在科考披荆斩棘后,照拂一方父老(代表资助士绅利益)。
天底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拿多少,往后就要还多少,李承平还做不到目光短浅。
读书人的身份不只是给李承平带来了尊重,同样时刻束缚着他。
最起码,有辱斯文的营生他是参与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