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瘟疫,"王平声音低沉,"我永远记得先生是如何带领我们度过难关的。"
沈明轩轻抚泛黄的纸页:"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成长。"
他翻到第五本日记,那是白衣堂发展最快的时期:
"......各地分堂纷纷建立,医者网络逐渐成形。这不是一个组织的扩张,而是一种理念的传播......"
正说着,外院传来一阵喧闹。原来是新一批学徒在练习把脉。这些年轻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来自海外。
"记得我刚来时,"王平感慨道,"整个济世堂只有三个学徒。现在光是今年的新学徒就有五十多人。"
"这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沈明轩站起身,走到窗前。夕阳下,那些年轻的面孔充满朝气,"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完全接受了新式医学。"
他们继续翻阅,第六本日记记录了与张若兰的点点滴滴:
"......她不仅是同道,更是知己。在这个时代,能遇到一个如此理解自己的人,是何等幸运......"
"师母这些年为白衣堂付出太多了。"王平说。
"是啊,"沈明轩微笑,"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白衣堂。"
傍晚的凉风吹进小院,带来阵阵药香。沈明轩拿起第七本日记,那是医改大获成功的时期:
"......今日,朝廷正式颁布新的医政条例。看着那些曾经反对的老大人们在条例上签字,我知道,这个时代终于变了......"
"那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时刻啊。"王平回忆道,"各地医馆都在庆祝,百姓们更是欢欣鼓舞。"
沈明轩点头:"因为这不仅是一纸条例,而是整个医疗体系的革新。"
他们翻看条例的细节:统一的医者考核标准、规范的医案记录制度、完善的药材管理体系、创新的医学教育方案......每一条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先生,"王平忽然问道,"这些年来,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沈明轩沉思片刻:"可能是对'变'与'不变'的理解吧。"
他站起身,指着墙上挂着的医者誓词:"你看,医术在变,技术在变,制度在变,但'医者仁心'这四个字始终没变。这或许就是我们最宝贵的传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