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和谈?蠢人灵机一动

全场瞬间震撼,所有人都愣住了,脸上满是惊愕与难以置信的神情。

百姓们交头接耳,嗡嗡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这……这真的是呼厨泉的头颅?”

“不会是假的吧?”

“若真是呼厨泉,那温侯可太厉害了!”

大家的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与疑惑,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徐晃心中一震,快步上前,蹲下身子,仔细检查那颗头颅。

“真是呼厨泉的头颅?”贾逵迎上前,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徐晃抬起头,神色凝重地道:“千真万确,正是呼厨泉的头颅。”

他的声音坚定,让众人心中的疑惑渐渐消散。

宋宪挺直了身子,声如天雷般道:

“温侯追袭数百里,斩匈奴贼众八千六百级!”

百姓们顿时缄默不语,心中对吕布的看法开始悄然转变。

呼厨泉身为匈奴左贤王,在匈奴中地位尊崇,其麾下兵强马壮。

而如今,吕布一出手,便取下了他的首级,还斩杀了近万匈奴勇士。

这等丰功伟绩,实在令人惊叹。温侯,真的有嚣张的资本!

“温侯征战天下,横扫草原,杀敌何止十万!”宋宪继续高声道。

他的话语如同汹涌的潮水,冲击着众人的心灵。

百姓们的热血开始上涌,体内的武德开始苏醒,衍生出崇拜的情绪。

乱世之中,百姓们渴望的就是一位能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英雄。

吕布的赫赫战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宋宪瞥了一眼卫凯的棺材,不屑地道:

“温侯这么大的功绩,比不上卫凯这等蠢人灵机一动!”

“只有蠢猪笨驴,才会选择和匈奴和谈。”

“优势在我,在温侯,在大汉,在诸位,和尼玛谈呢!”

宋宪的话虽然粗俗,但却道出了一部分事实。

在吕布强大的军事威慑面前,和谈似乎显得有些软弱无力。

贾逵胸腔中憋着一口气,却发泄不出来。

他心中,仍对吕布杀害卫凯一事耿耿于怀。

但此刻面对吕布如此辉煌的战绩,他也不得不承认,吕布确实有过人之处。

贾逵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徐晃看着宋宪,眼中满是赞赏,大声道:

“温侯绝世无双,有此等英雄守护大汉,实乃河东百姓之幸!”

百姓们听了徐晃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的心中,对吕布的恐惧与敌意逐渐被敬佩与期待所取代。

“温侯万岁!”

“温侯威武!”

百姓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宋宪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得意万分。

百姓们在乱世之中,犹如风中的浮萍,命运不由自主地飘摇。

身处残酷的世间,唯有追随强者,方能求得一线生机,延续家族的血脉。

吕布勇猛无双,于战场之上力斩匈奴左贤王呼厨泉。

浩然壮举,瞬间如惊雷般传遍人群。

在百姓们眼中,呼厨泉曾是那般不可一世。

他率领匈奴铁骑,肆意践踏河东的土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百姓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

而如今,吕布以雷霆之势,取下了他的首级,还斩杀了近万匈奴勇士。

这无疑是强者的有力象征,大汉百姓崇尚强者,尤其是守护他们的强者。

反观卫凯,虽一心为河东百姓着想,试图通过和谈的方式,换取短暂的和平。

然而,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和谈往往被视为软弱的表现。

卫凯的努力,终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河东百姓的命运,更无法与吕布的赫赫战功相提并论。

在绝对的强势面前,百姓们心中的天平迅速倾斜。

他们清楚地知道,温侯吕布才是能真正庇佑他们的人。

自古以来,为了扞卫心中的信念,为了已逝之人而奋起抗争的事情,并非从未发生过。

但对于卫凯而言,尽管他为河东百姓付出诸多,可在百姓们的心中,他还远远达不到让众人不顾一切为之献身的程度。

现今的河东卫氏,为郡望之家,在河东有着一定的威望。

但放在动荡的神州,面对强大的外部势力,其力量显得颇为单薄。

所谓的仇怨,在呼厨泉已然冰冷的头颅面前,渐渐变得微不足道。

百姓们的心中,更多的是对安稳生活的渴望,对强大庇护的向往。

小主,

若要在乱世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放下过往的成见,拥抱能带给他们安宁的力量。

贾逵即便心中依旧对卫凯的遭遇耿耿于怀,但在大势所趋之下,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他精心筹备,风光地为卫凯送葬,以尽自己最后的忠诚与敬意。

送葬的队伍,缓缓前行。

一路上,贾逵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卫凯的深切缅怀,也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徐晃参与了卫凯的祭典,他站在一旁,神色凝重,默默地向卫凯的灵柩行礼。

卫凯虽已离去,但他的功绩和为人,仍值得尊敬。

宋宪在祭典之上,恭敬地为卫凯上香,态度诚恳,言辞谦卑。

他的举动如同一股暖流,悄然化解了百姓心中仅存的那一丝怨愤。

徐晃向宋宪走近,开口问道:

“温侯呢?如此大事,为何不见他的身影?”

宋宪目光望向北方,意味深长地道:

“匈奴又不是只有一个左贤王,他们的单于依旧在草原上苟活。”

“温侯怎会容忍匈奴的恶行?”

徐晃心中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惊愕,脱口而出:

“温侯讨伐匈奴去了?”

宋宪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满是自豪之色,道:

“温侯向来恩怨分明,血债血偿。”

“匈奴屡次劫掠我大汉边境,屠戮百姓,犯下滔天罪行,温侯岂会轻易放过?”

“此番定要杀向草原,让匈奴付出惨痛代价!”

徐晃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不禁想起匈奴在河东的暴行。

无数无辜百姓,惨遭匈奴屠戮。

徐晃的眼神逐渐坚定,毅然道:

“我愿从军,随温侯一同征讨匈奴,为河东百姓报仇雪恨!”

宋宪看着徐晃,眼中闪过一丝审视:

“想要跟随主公,必须有绝对的忠诚。”

“足下此前对卫凯之事颇为在意,如今能放下心中的芥蒂吗?”

徐晃微微低头,沉思片刻,抬起头时,眼中满是决然:

“河东卫氏对我有恩,这份恩情我铭记于心,日后定会报答。”

“然而,如今家国大义在前,匈奴之祸不除,百姓永无宁日。”

“我不能因一己之私,惜身自保。”

“我愿追随温侯,为守护大汉山河,为天下百姓,尽我所能。”

宋宪点了点头,正色道:“好,我会将足下的决心禀告温侯。”

徐晃郑重地向宋宪行了一礼,随后转身回到阵列之中。

贾逵正独自站在一旁,神色落寞。

徐晃走上前去,轻声安慰道:“先生,莫要过于悲伤。”

贾逵抬起头,看着徐晃,眼中满是迷茫与无奈:

“现在到底是什么世道?卫公一心为百姓,却落得如此下场。”

“温侯行事如此狠辣,却能屡立奇功,让百姓们对他又敬又怕。”

徐晃长叹一声,铿锵道:

“乱世之中,强者为尊。强者掌控一切,包括他人的命运。”

“温侯虽行事风格与卫公不同,但他一心想要荡平匈奴,守护大汉。”

“这份志向不容置疑。”

贾逵皱了皱眉头,反驳道:

“神州自古以来,英雄辈出,豪杰如云。”

“我不信温侯能成为第一强者!”

“中州天下,难道就没有能制衡他的人吗?”

徐晃看着贾逵,微微一笑,道:

“未来之事,谁也无法预料。”

“但无论温侯是否能成为第一强者,我都会坚定地守护河东百姓,这也是卫公的宿愿。”

“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有大义,就一定能为百姓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

贾逵听了徐晃的话,心中一动:

“足下所言极是,我虽与温侯有分歧,但为了河东百姓,我也会竭尽全力。”

“卫公的遗志,我定当继承。”

贾逵目睹吕布行事狠辣,虽有战功却也令人胆寒。

思忖间,他立下宏愿:

若神州大地难觅制衡温侯之人,那他便要紧握律法之剑。

以正义为刃,斩尽不平,将大义昭告天下,还世间朗朗乾坤。

宋宪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神色冷峻,目光如炬般望向远方:

“走了,必须跟上温侯的步伐。”

温侯每一次行动都如雷霆万钧,势不可挡。

身为麾下将士,必须紧紧追随,片刻不得耽搁。

“遵命!”徐晃毫不犹豫,声音洪亮地回应道。

他翻身上马,动作娴熟而干脆。

一身铠甲在日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彰显着他的英武之气。

自决定追随吕布征讨匈奴起,他便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一心只为扞卫大汉尊严,为饱受匈奴侵扰的百姓讨回公道。

随着一声令下,铁骑滚滚,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浩浩荡荡地朝着草原深处奔去。

马蹄声如雷,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

踏入草原,徐晃立刻嗅到了一股浓郁的血腥气。

气味刺鼻而浓烈,如同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他的心脏。

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

一个又一个匈奴部落,已被践踏成废墟。

曾经的帐篷如今已化为灰烬,残垣断壁在风中摇摇欲坠,深情诉说着这里曾经遭受的惨烈攻击。

匈奴人的尸骸,横七竖八地散落各处,有的甚至被挂在竹竿上曝晒。

他们的面容扭曲,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遭受了无尽的痛苦。

这些景象,如同一幅幅震撼的画卷,深深烙印在徐晃的心中,令他久久不能忘怀。

徐晃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不禁感慨道:

“从此,攻守异势了!”

曾经,匈奴凭借着骑兵的优势,在草原与大汉边境肆意驰骋,烧杀抢掠。

大汉百姓只能被动防守,饱受欺凌。

而如今,在吕布的带领下,汉军主动出击。

深入匈奴腹地,将战火燃烧到了敌人的家门口。

攻守之势,已然逆转。

徐晃率领河东义士,和并州狼骑继续前行。

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