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姐姐这句话,妹妹便安心了。”
二人对坐,品茗闲谈。
手中茶盏升腾袅袅热气,茶香萦绕。
忽然,家仆匆匆来报,戏志才求见。
严茹放下茶盏,轻声道:“有请先生。”
不多时,戏志才阔步而来,神色间难掩兴奋,未及行礼,便高声道:
“夫人,大喜啊!温侯取得大捷,一举覆灭匈奴,扬我大汉国威!”
严茹眼中闪过一抹自豪,淡然自若道:
“夫君,果然举世无双,无人能及!”
戏志才笑着点头,目光转向蔡琰,道:
“蔡姑娘,今日一见,真是幸事。”
蔡琰起身,微微欠身行礼,仪态端庄。
严茹见气氛正好,便将蔡琰想担任郡学先生一事告知戏志才。
戏志才听闻,眼中瞬间闪过惊喜,追问道:
“果真?蔡姑娘若能出任郡学先生,可是并州学子的福分!”
蔡琰微微颔首,神色坚定:
“吾虽为女流之辈,亦欲效绵薄之力,振北疆学风。”
戏志才拍案而起,语气坚决:
“不管温侯答不答应,我都会安排妥当!蔡姑娘的才情学识,定能让郡学焕然一新。”
严茹看着戏志才风风火火的模样,不禁揶揄道:
“先生这般擅自做主,夫君要是怪罪下来,我可拦不住。”
戏志才摆了摆手,满不在乎道:
“夫人莫要打趣我,温侯杀了丁原、袁绍,在河东又宰了卫凯,”
“一桩桩,一件件,可没少给我添麻烦。”
“等温侯回来,我非得向他大吐苦水不可!”
严茹笑着回应:“委屈先生了!”
戏志才爽朗大笑,道:
“为温侯效力,为并州谋福,我甘之如饴,何来委屈之说。”
众人相谈甚欢,气氛融洽。
蔡琰轻抿一口茶,缓缓道:
“还有一事,我父亲想将洛阳皇室的藏书,包括兰台漆书,运输到并州保存。”
戏志才瞬间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震撼。
大汉朝廷对各种经文都有一部标准读本,用漆书写藏于兰台,称为“兰台漆书”。
兰台漆书,乃是天下儒生趋之若鹜的经典。
大汉取士,以经学为先,兰台漆书便是最初的范本。
若能将其运至并州,并州的文化学术,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
虽说熹平石经的作用,渐渐取代兰台漆书。
但兰台漆书在读书人的地位,仍旧不容小觑。
“蔡姑娘所言当真?”戏志才声音微微颤抖,难掩激动。
蔡琰郑重地点头:
“千真万确,父亲一向敬重温侯,也看好并州的未来,才做此决定。”
戏志才沉思片刻,谨慎道:
“此事重大,需从长计议。”
“运输途中,要确保藏书的安全,还要考虑如何安置这些珍贵的书籍。”
“不过,若能成功,并州学术定能昌盛!”
严茹沉着冷静道:“先生所言极是,需尽早做好周全的安排。”
戏志才满脸兴奋,声音洪亮:
“我并州有蔡中郎的绝学,还有卢植真传,何愁学风不起!”
“将来,并州定能成为人才辈出之地,让天下侧目!”
……
大汉北疆,悄然崛起一座雄州。
官府对教育极为重视,倾尽全力扶持县学、郡学、州学。
卢植德高望重,肩负着教务的重任。
他一袭长袍,身姿挺拔,面容和蔼而坚毅。
每日清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堂。
迎接初升的朝阳,也迎接莘莘学子们求知的殷切目光。
主持教务期间,卢植勤勉督学,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
他以身作则,从不迟到早退。
课堂之上,他手持书卷,声音洪亮。
讲解经典时深入浅出,让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他不仅传授书本上的学问,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胸怀天下的志向。
每当谈论天下大事,卢植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
从朝堂的纷争,到民间的疾苦,从边疆的战事,到民生的福祉,他都能剖析得鞭辟入里。
卢植告诉学生们,作为读书人,不能只埋头于故纸堆中。
更要关心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活。
卢植倡导矫正世风,严于律己,生活简朴,言行一致。
他教导学生们要崇尚品德,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
并州的寒门子弟们深受鼓舞,看到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
小主,
也深刻意识到,一个读书人应有的风骨和担当。
在卢植的努力下,并州学风为之焕然一新。
曾经,并州多尚武之风,读书氛围淡薄。
如今,学子们争相求学,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为荣。
卢植的声誉也日隆,不仅在并州,就连周边州郡,也听闻了他的大名。
许多学子慕名而来,只为能聆听他的教诲。
一日,卢植如往常一样,正在学堂中授学。
他手中的书卷微微翻动,口中讲解着《论语》中的经典篇章。
学子们端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聆听,时而点头,时而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