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温侯,比董公还厉害?

于是,三人踏上了前往并州的路途。

一路舟车劳顿,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太原。

贾诩一踏入太原官道,便如同鱼儿入水一般。容光满面地与一位行商交谈。

行商客客气气,滔滔不绝:

“温侯治下,太原一天比一天好咯!”

“咱们做生意的,就盼着能有个安稳公正的环境,温侯可都给咱们办到了。”

贾诩眼中闪过一丝感兴趣的神色,问道:

“皮货生意,这么好做?”

行商一拍大腿,兴奋地道:

“好做,太好做了!官府公正,对待咱们这些商人,那叫一个公平。”

“只要本本分分做生意,就没人来为难咱们。”

“再加上温侯覆灭匈奴,获得大量的牛羊,边军、老百姓手里有很多牛皮、羊皮。”

“只要价格公道,不愁收不到货。”

贾诩接着问道:“赋税呢?”

行商挠了挠头,认真回忆道:

“粮食和布匹缴纳一成商税,其他货物两成,奢侈品三成。”

“虽说有税,但税率合理,加上生意好,咱们也乐意交。”

贾诩继续细致问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行商也不厌其烦,一一作答,越说越起劲儿,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张济暗暗心惊,一个地方的治理竟能如此细致入微,对商贾的政策竟能如此开明。

商贾不都是肥羊吗?岂有不宰一刀的道理!

贾诩告别行商时,竟是依依不舍,仿佛与多年老友分别。

张济走上前,疑惑地问道:“温侯这么重视商贾?”

贾诩神色真诚,道:

“温侯招揽不到士族,只能施恩于小民了。”

“百姓乃立国之本,商贾亦是经济之脉。”

“善待小民,方能得民心,聚民力。”

张济恍然大悟,心中对吕布的文韬不禁多了几分敬佩。

张绣好奇地问道:“施恩于小民,真的能成大业吗?”

贾诩微微一笑,眼中透着洞悉一切的光芒,不紧不慢地道:

“天下大业,根基在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温侯此举,看似是无奈之举,实则是高瞻远瞩。”

“百姓安居乐业,商贾繁荣昌盛,便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

“有了这些,何愁大业不成?”

张绣听后,陷入了沉思。他虽年轻,但也明白贾诩所言不无道理。

乱世之中,各方势力争夺的,不正是民心吗?

车轮滚滚,扬起一路尘土。

张济、贾诩和张绣三人的车队缓缓前行,驶入一片广袤的麦田。

微风拂过,麦苗轻轻翻滚,送来阵阵清新的麦香。

田边,一位老农正弯腰除草,身形虽略显佝偻,却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

贾诩心中一动,命车队停下,自己信步走向老农。

“老人家,您好啊!”贾诩满脸笑容,语气亲切地打招呼。

老农直起身子,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打量着贾诩,见他神色和善,便也笑着回应:

“先生,有啥事儿?”

“我想问问,您在这儿生活得咋样?”贾诩问道。

老农一听,话匣子顿时打开了,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托温侯的福,日子可比以前好多啦!”

“以前租种地主的地,一年到头忙个不停。”

“打下的粮食大半都要交租,一家人常常吃不饱。”

“现在虽说还没轮到均田,可大家伙都有盼头啊。”

“哦?这还没均田,您就这么有信心?”贾诩好奇地追问。

老农挺了挺腰板,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那是自然!温侯啊,是个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他推行均田,让百姓都能有自己的地。”

“虽说还没轮到太原,但大家伙都信,温侯肯定不会忘了咱。”

贾诩恍然大悟,与老农又畅谈了许久。

从农事到生活,从温侯的政策到百姓的期望,无所不谈。

老农朴实的话语,让贾诩对并州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告别老农,车队继续前行,不久便抵达了晋城城门。

城门前,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长长的商队马车排成了长龙,将城门堵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一名书生焦急地抱怨着:

“这可如何是好,快要赶不上卢师的课程了!”

贾诩听到“卢师”二字,心中一动,走上前去与书生攀谈:

“公子,您这是要去听哪位卢师的课啊?”

书生见贾诩谈吐不凡,便耐心解释道:

“是卢植卢公,他在晋城讲学,我等寒门学子都受益匪浅。”

两人越聊越投机,书生对贾诩的识见非凡佩服不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诩趁机问道:“我听闻并州推行了新的租调制度,足下觉得如何?”

书生眼睛一亮,赞不绝口:

“租调制度,绝对是利惠百姓的好政策!”

“以前赋税繁杂,百姓苦不堪言。”

“如今温侯推行新制,简化了赋税,只收田租和户调,而且税率合理。”

“百姓们负担减轻了,生活也有了盼头。”

“愿闻其详。”贾诩恭敬请教道。

书生兴致勃勃,剖析起来:

“田租按田亩数量征收,户调则根据家庭人口和资产征收布帛或丝麻。”

“这样一来,既公平合理,又避免了官吏的盘剥。”

“而且,温侯还规定,丰年多征一点,灾年则少征或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