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回踱步,口中喃喃道:
“你就闹吧,闹得天翻地覆,闹得大祸临头,闹得家破人亡!”
曹操心中一痛,但他的决心并未动摇。
他缓缓走到曹嵩面前,诚恳地道:
“父亲,孩儿恳请您的支持。”
“如今汉室危在旦夕,这是孩儿的使命,亦是曹家的责任。”
然而,曹嵩心意已决,他摇了摇头,神色黯然:
“我老了,不想再卷入乱世纷争。”
“我要带着你弟弟去琅邪避祸,你好自为之吧。”
说罢,他转身离去,背影满是沧桑与无奈。
曹操空荡荡的军帐,心中五味杂陈。
夏侯惇匆匆赶来,看到曹操满脸落寞,心中不忍,上前安慰道:
“大兄,莫要难过。”
“你所做之事,乃是大义之举,为了天下,为了汉室,为了天下黎庶!”
曹操抬起头,看着夏侯惇,眼中涌起一丝感动:
“元让,多谢你能理解我。这一路,怕是艰难险阻无数,但我绝不回头。”
夏侯惇重重地点了点头,双手抱拳,郑重道:
“大兄,惇愿誓死追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夏侯渊也赶过来,走到曹操面前,铿锵抱拳道:
“大兄,渊敬佩你的志向。愿听你差遣,为匡扶汉室,肝脑涂地!”
曹操看着眼前两位兄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有二位兄弟相助,是我曹操之幸。”
“我们虽力量微薄,但只要心中有大义,何惧前路凶险?”
不久,陈留郡守张邈,身着官服,神色凝重地来到曹操的营帐。
张邈与曹操乃是知交,多年来情谊深厚。
曹操此番举兵,动静颇大。
张邈心中忧虑,故而前来问责。
曹操恭敬行礼后,将张邈请入营帐。
张邈坐下后,开门见山地问道:
“孟德,你如今厉兵秣马,意图起兵,此举太过冒险,你可曾想过后果?”
曹操神色坚定,目光炯炯,上前一步道:
“明府,你我历世受汉室之恩。”
“如今据有大郡,值此王室将危,贼臣董卓未除之际。”
“此诚乃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之秋也。”
“现今陈留郡境尚全,吏民殷富。”
“我等振臂一呼,敲响战鼓,便可募集二万精兵。”
“诛除国贼,为天下人倡导正义!”
张邈想起汉室昔日的恩情,再看如今董卓的种种恶行,不禁热血上涌,起身道:
“孟德,你所言极是,我愿助你一臂之力,共除董贼!”
许攸也在营帐之中,听闻此言,不禁慷慨激昂道:
“待我军精锐练成,杀入京师,剿除董贼、吕贼,为本初报仇!”
提及袁绍,曹操的心中一痛。
他想起往昔与袁绍的种种过往,毅然点头,道:
“本初之仇,我等必报!”
张邈亦是义愤填膺,为袁绍之死打抱不平:
“本初一世英雄,竟遭奸人所害,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张邈之弟张超,本就热血沸腾,听闻众人之言。
当即表示也要加入讨伐阵列,为除贼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操见众人同心,心中大喜。
此时正是凝聚人心、共举义旗的关键时刻。
于是,曹操带着众将士来到一处高台。
高台上,一面大旗迎风飘扬,上书“讨董”二字。
曹操率先登台,神色庄重,目光扫视着台下的将士们,高声道: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隙纵害,祸及至尊,暴虐百姓。”
“我等深感忧虑,唯恐社稷沦丧,四海覆灭。
“今日,陈留太守邈、广陵太守超、奋武将军操等,纠合义兵,共赴国难。”
“凡我同盟之人,当齐心戮力,恪守臣节,即便殒首丧元,亦必无二志。”
“若有违背此盟者,愿神明降罪,使其性命不保,子孙无存。”
“皇天后土,祖宗明灵,皆可鉴我等之心!”
曹操的声音高亢激昂,在旷野中回荡,激起了将士们心中的热血。
张邈紧随其后,登上高台,宣誓道:
“我张邈,愿以性命担保,与诸君共除董贼,若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张超也走上前,歃血为盟,表明自己的决心:
“超虽不才,愿为讨董大业,肝脑涂地!”
许攸更是慷慨激昂,振臂高呼:
“董贼不除,天下难安!我等定要踏平京师,还天下一个太平!”
台下将士们也纷纷响应,呼声震天,士气高涨到了极点。
曹操广结英雄,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共商大计。
三人义愤填膺,一致认为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拯救汉室于危难。
一番商议后,曹操奋笔疾书,一篇讨伐董卓的檄文一气呵成。
檄文之中,曹操痛陈董卓罪行,言辞恳切,字字泣血:
“董卓逆贼,窃据朝堂,擅行废立,残害忠良,致使天子蒙尘,百姓流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恶行昭彰,天理难容。”
“今我等义士,心怀正义,誓要兴兵讨贼,还天下以太平,复汉室之荣光!”
檄文写就,曹操与张邈、张超精心部署,将其传播至天下四方。
天下百姓议论纷纷,尤其是关东地区,更是沸腾一片。
陈留、颖川等地的百姓,深受西凉兵劫掠之苦,对董卓早已恨之入骨。
如今看到曹操发布的檄文,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纷纷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