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知道,他自己只是个当皇帝的,甚至皇帝都没当好,以至于之前落得那般下场,故而不懂这些东西很正常。
事实上,亲自下旨断绝大明之后,崇祯放弃了过往做圣君做明君的念头,对自己的认知也变得更加客观。
看起来,他罢黜所有官员,吏员也大批量删减,似乎是管不好人就干脆不管,但是实际上新政之中崇祯的所作所为,分明就是知人善用的典例。
正如自己不会的农事专门找农令来教导万民,崇祯对自己不懂的匠事问题也不会不懂装懂,不会,那就用会的人来做来解释!
未久,便有锦衣卫装扮的几人匆匆赶来,正是崇祯需要的人手。
“来,你等为朕讲讲,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重不重要。”
“是,陛下!”
随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被锦衣卫细致讲解为了具体的内容,一个个制造铸造相关的知识点被作为理解的前提传入崇祯耳中,崇祯虽然仍然有些迷糊,但是多少了解了这些问题到底在说什么。
但是,随着大致的了解,崇祯的眉头却不由皱起。
尽管之前他已经预估了工具制造这一块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但是听锦衣卫细细讲述,他才知道,自己之前对这一块的认知仍然太过浅薄了。
别的不说,先说材料,明朝的铁材就要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不同地方出产的铁锭因为矿石的不同,以及产地生产水平的不同,尽管都是铁,但是铁锭原材料的价格却会差好多倍。
但是,各处铁锭生产的铁锭数量是有限的,部分平时使用价格合适的材料,若是短时间大批量调动,完全可能没有足够的货源,不仅容易大幅涨价,甚至可能直接断货。
除此之外,铸造方面,不同铸造方法,不仅有成本上的区别,还有生产效率上的区别,确实有办法在生产单个农具时成本很低,但是这是在耗费大量人力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做到的。
采用这样的方法,少量的生产自然更加节省,但是与大批量比较,就在各方面都远远不如了。
而这一类的事情,在那些锦衣卫的描述之中,数不胜数。
归根到底,大明尽管也是所谓士农工商,但是工这一块却被匠户制度以及其他的压迫弄得相当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