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记得晋卿年少时曾入嵩阳书院读过书吧?”赵诚问道。
“回国主,臣自幼丧父,识字断文传自家母,后入嵩阳书院中读书。”耶律楚材回答,“书院于宋为盛,宋初尚有岳麓、白鹿洞、石鼓及嵩阳等闻名遐迩之书院,自因众书院前身本是私人所办,又有名儒大贤山林择胜,聚众开坛讲学,传播新知,有教无类,为世人所向往,学士乡绅慷慨捐助奖学之风蔚然成风,而朝廷又诏赐书院名额与良田奖励,故书院既不同于官学过重名利之心,又能培养民间之秀士。据臣所知,眼下宋人书院较南渡前更盛,而中原之嵩阳书院入金以来,已不比当年,宋人文风之盛则是中原与我河西不可比拟。”
“王安石之三舍法,虽有进步,然亦不过变学校为养士之所,学生富贵利熏也就是顺理成章。真正埋头于学问之大贤宿儒,往往对科举嚣争看得极淡,对书院向往之心尤甚。若无德才兼备之大贤,开科讲学,教学相长同学切磋,就无岳麓、白鹿洞诸精舍!”王敬诚道。
“国主是否欲效仿宋人之书院?”高智耀道,“如今我贺兰书院亦非官办,然亦非真正私人所有,半官半民罢了,亦如同宋人之书院。只是眼下我贺兰书院不缺学资,亦不缺师生相长的问学良风,所缺地不过是名师宿儒,此非朝廷所能及。”
“无论是书院还是私塾,将来我朝应从这方面寻找对策,中书应有所提倡鼓励,官办学校弊端太多。”赵诚道,“总而言之,选举人才并非仅是开科取士这么简单,中书再详议一番,给孤一个纲领出来。当下也可令各地州县举荐人才,中书省加以考量,可择其优者录用,如何考量亦要周详,只知子曰却于国无用,不可不防。”
“遵旨!”三人俯身应道。
此事赵诚只能说到这里,他给出自己地意见和一些思路,具体办法却是中书省的事情。贺兰书院仅有此一个,而新立的大秦国不可能指望有人有能力在近期也办一个书院,至多如夏州曹氏那样办一个私塾而已,有能力者又不一定会对兴私学有兴趣。
这也要看朝廷采取什么态度,还要看有没有贤师愿意讲学。
赵诚带着众大臣们离开校场回城,仍有百姓聚在道边欢呼着,议论场上的勇猛与豪情,追在赵诚队伍的身后,兴奋地谈着这天发生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他们尊敬的国王和宰臣们刚刚讨论了一个十分棘手地问题,而且与本次阅武无关。
今天讨论地科举之事,早就有无数先人与时人讨论过,何为良方?恐怕连赵诚也不指望找出一个挑不出毛病的良方来,他更不会考虑找个办法替代科举,命臣子举荐贤良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计,而何为贤良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总需要一个尺度。
战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依靠统帅的智慧和士卒的勇猛来解决一切问题,而治国却是一个更复杂地事情。
注1:《鹤林玉露》等,有删改。
第二十二章 盟约(二)
冬至节中兴府内众商家应歇业,然而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那些商铺尤其是酒肆却全都开门迎客了,灯火通明,高朋满座。
一来今日全城百姓游走、串访,有钱之人也入酒家豪饮,二来外地来的人太多,总要迎客接待。
城中这几年开了不少的酒肆,既有本地人,也有从外地逃奔来的人开设的。亦有西域商人开设酒家,专卖西域特色的食物,只是税钱上有内外之分,本地商户自然要占些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