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往京城的信使四天便跑了个来回,带回来的是绝好的消息。都察院御史徐志兴以及六科郎官曾侊已经答应上疏弹劾杨嗣昌,这两人都是卢象升的同乡,虽然官位不高,却又同乡之谊,私交甚笃,再加上朱平安慷慨贡献出的一笔金银,两人很痛快的便答应下里。
言官,是大明朝独有的一道风景。升斗小民如何了解国家大事,一是通过邸报,二便是听言官的一张嘴巴。百姓中识字者寥寥可数,邸报也就无从谈起。于是乎,言官们的举动变成了街头巷尾、酒楼茶肆中寻常百姓议论的焦点所在。
风闻奏事,不以进言获罪,这是明朝皇帝必须遵守的祖训。一晃两百年过去,大明的言官也养成了敢斗、敢言的彪悍风格。长期以来的权力斗争,也使得言官逐渐成为最好的舆论工具,直到如今,言官们大多已经没有了是非观念,就像是一群关在笼子中的斗犬,只要有人打开笼子,扔过来一根骨头,他们便狂吠着朝目标奔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杨嗣昌、高启潜暗中与满清议和,这在京城已经传的是沸沸扬扬,之所以没人敢动,一方面是没有可供参考的消息,另一方面便是朝局混乱,各大势力偏偏都在此时存了观望的念头,可一旦有人站出来开第一炮,那形势立刻便会热闹起来。
朱平安的打算便是,找到这第一个炮手。周奎不行,只知道敛财,仅从他被文官集团弹劾不下数十次便知道他没有这方面的人脉。他没有,可是眼前却有一个现成的人选。
卢象升可是根正苗红的文官出身,虽然出仕以来都执掌兵事,在外领兵居多,可不能排除他在文官中的影响力,徐志兴和曾侊便是他手中为数不多可供驱使的棋子。
再接下来,便是要找一个足以和杨嗣昌分庭抗礼的人物。思来想去,朱平安想到了周延儒,根据朱平安的记忆,此人是在崇祯十四年再度复出占据了首辅之位,最后被赐死。但如今的朝局摆在面前,朱平安就不相信这个权力欲极强的老家伙能心安理得的坐在家中养老。他毕竟是做过一任首辅的大臣,朝中的势力根深蒂固,一大批跟随他的文官都寄希望于他的复出。如果运作得当,那这个老家伙便可以提前再度入阁了。
朝中纷乱,正是可供利用的良机。果不其然,根据阴世纲的消息,人老心不老的周延儒居然一早便潜伏到了天津卫的宅子内,悄悄的在暗处观察着朝中的一举一动。朱平安明白,他这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扭转乾坤改变命运的时机。
于是,朱平安便将这个时机送到了他的面前。扳倒杨嗣昌,谋取内阁的一席之地,便是周延儒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周奎、朱平安、卢象升、杨廷麟和他高度一致。于是,一个小范围的政治同盟悄然形成。
第八十二章 粮草之谜
卢象升和杨廷麟来找朱平安的时候,他正躲在营帐中翻看最近两个月的战报。朱平安是初来乍到,为了能让他尽快熟悉敌我态势和军情,卢象升派人将手中所有的战报都送了过来。
“刚刚得到的消息!”卢象升将一份浸透着汗水,还洒有几滴鲜血的战报递过来,“高阳失守,孙阁老全家以身殉国了!”
卢象升的声音低沉,眼眶红肿,一旁的杨廷麟虽然极力压制,但看得出此时他的心情也是同样跌至低谷。
“孙阁老困守高阳,曾向本官和高启潜都发来了求救信书,但……!”卢象升自责万分。孙承宗不仅是朝廷中的老前辈,资历威望无人可比,更是先帝天启皇帝的恩师,他的殉国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朱平安站起身,孙承宗的殉国是意料中事,高阳城小兵寡,失陷只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孙承宗不愿丢下家乡父老,这才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与城池同归于尽,从个人气节上来说,孙承宗无疑是个刚烈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