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恩大军在成都城里花天酒地,杀人如谑,作威作福。
淳化五年(994)五月,义军在张余的指挥下,沿长江而下,一路开挂,接连攻克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渝州(今重庆)、涪州(今四川涪陵)、忠州(今四川忠县)和万州(今四川万县)。
张余义军进攻忠州,知州崔遵度领甲士百余背城而战,义军“逾堞以入”,冲进城内。崔遵度无处躲藏,眼看就要成为俘虏,便投江尽忠,后被部下救起,狼狈逃窜。因守城失利,崔遵度被降为崇阳县令,移鹿邑。
义军围攻开州(今重庆开县),开州监军秦传序“督士卒,昼夜拒战,婴城既久,危蹙日甚”。夜里,不断有官兵偷偷越城而出,向义军投降,秦传序渐渐成了光杆司令。
吴蕴从成都逃出后,投奔了驻守在蜀州(今四川崇州)、邛州的义军将领马太保。同时派何彦惠、何承禄兄弟俩率一支轻骑,火速前往开州,协助张余作战。待稳定川东局势后,能伺机回师西进,再夺成都。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秦传序对众将士道:“我为监军,尽死节以守城,是我的职责所在,绝不会苟且偷生!”
城中缺粮,秦传序卖掉家财,买来酒肉犒劳守城将士。士卒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死战到底。
张余带领义军昼夜攻城,秦传序觉得开州恐难保全,他给太宗写了一封上千言的奏章,表明自己“尽力死战,誓不降贼”的决心,用蜡丸封了,派人偷偷出城,送往京师。
随后,将府上的家丁全都带上城楼,拼死守城。不久城破,秦传序投火自焚而死。
秦传序,江宁人(今江苏南京江宁),家暂住荆湖一带,其子秦奭溯流而上,找寻父亲的尸体,到达夔州,船翻,不幸溺水而亡。父死于忠,子死于孝。世人听闻这个消息,都心生感慨。
秦传序父忠子孝,太宗收到秦传序的奏折,“嗟恻久之”,录秦传序次子秦煦为殿直,赏钱十万,以示对忠臣烈士的物质抚恤。
张余每占一地,就在当地开展“均贫富”的运动,此举深得穷苦百姓的拥护。不到半个月,义军兵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同时拥有数百艘战船,组成一支力量雄厚的水陆大军。
义军率军马不停蹄,乘胜向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军,并分兵进攻施州(今湖北恩施)。
却说宋将曹克明在雅州(今四川雅安)招募了一万多流民百姓,拉起一支队伍,筑起七座山寨,互相呼应,互为犄角,搞了个大包围圈,想让义军有来无回,困死在这里。
为了响应张余的义军,马太保也率军进攻雅州,正中了曹克明的圈套,义军遭到疯狂的屠杀,败回蜀州。曹克明率军出击,几番苦战,义军控制的蜀州、双流寨相继失陷,吴蕴、马太保不得不退守温江安国镇。
◆围追堵截
起义军死灰复燃,而且攻城夺寨势如破竹,太宗又坐立不安了,“这还没完了呢!”即令如京使白继赟为峡路都大巡检,率精兵数千入夔门,晨夜兼行,协同王继恩、尹元、雷有终镇压义军。
淳化五年(994)五月下旬,张余起义军列阵西津口,与白继赟所部对决,双方瞬间“矢石如雨”。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继赟入夔州,出贼不意,与巡检使解守颙腹背夹击之,贼众大败,斩首二万级,流骸塞川而下,水为之赤。夺得舟千余艘,甲铠数万计。”
义军正与白继赟战斗正酣,巡检使解守颙率军从侧翼杀出,义军腹背受敌,大败而走。此战,义军阵亡两万多将士,舟船损失千余艘,尸骸阻塞河道,江水都被染红了。
进攻施州的义军,也被施州指挥使黄希逊击败。义军遭受如此重创,形势极其不利,张余只得率军西撤。
六月,张余率义军攻占云安军(今重庆云阳)。
峡路行营宋军在嘉陵江口,大败张罕的两万义军,又在合州西方溪再次击败义军,俘获斩杀无数。
五万义军攻打陵州(今四川仁寿),知州张旦招募百姓,临时组成一支“官军”,守城助战。义军不敌,损失五千人马,败走。
七月,马太保所部义军进攻眉州,知州李简率兵坚守,义军围城一月有余而未能攻克,只好退兵。
淳化五年(994)八月,由于官军长时间在蜀地用兵,西夏和大辽又不断滋扰边境,太宗有些不耐烦了,遂对参知政事赵昌言道:“西川本就是一个国家,太祖平之,讫今三十年矣。”
赵昌言知道太宗的意图,即上前用手指画攻取西川之策,太宗大喜,命其为川陕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赵昌言再三推辞,太宗不准,赐其精良铠甲、宝马及白金五千两,又赐手札数幅,均为讨贼方略,令从王继恩往下,均受赵昌言节度。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市)人。父亲赵叡,曾任使府从事,太宗任开封尹时,任他为雍丘、太康二县令,后官至安、申观察判官。
赵昌言少有大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胡旦榜进士第三名。举进士时,由于他文思敏捷而名震考场,以贡部第一的身份参加了廷试。授任将作监丞,通判鄂州,后选任为荆湖转运副使,再知青州。入朝任职方员外郎,主持制诰,参与修撰《文苑英华》。
雍熙二年(985),主持贡举,因有亲属应举,为避嫌辞职,出京任知天雄军。曹彬、米信在歧沟关大败,赵昌言派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求诛杀曹彬等人,太宗下诏表扬,召赵昌言入京任御史中丞。
太宗在金明池举行宴会,特地召他参加,宪官侍从皇帝宴会,从赵昌言开始。